| |
构建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防火墙” 当前,华尔街风暴出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演变趋势:第一种趋势是美国本土金融危机向全球金融市场蔓延,第二种趋势是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目前第一种趋势已经形成,并且愈演愈烈;第二种趋势刚刚开始。
全球金融危机加剧并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
美国7000亿救市方案以及全球联手降息行动,虽然短期内有助于缓解金融危机蔓延,但并不能立即阻止危机的惯性与实体经济下滑,从历史经验来看,大规模的救助计划通常要在实施两年后,经济才会逐步回暖。目前,美国次按危机从仅是“美国人的事”,已演变成“全球人的事”,从美国金融危机已演变成以美元为核心的全球金融体系崩盘,并开始冲击实体经济。
由于欧洲银行业涉足美国金融衍生品的深度较深,继美国之后欧洲银行业已开始集中爆发危机。令人担心的是,金融危机开始冲击全球实体经济,下一步有可能演化成经济危机。目前,从美国到欧洲,从中国到日本,制造业活动都在不同程度地收缩。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G7召开会议前表示,全球经济将在明年进入萧条期,许多先进的经济体离萧条已不远,而新兴国家的增长速度也急遽减缓。
中国实体经济已出现明显的衰退趋势
在这场金融风暴中,中国经济尽管在亚洲区内最被看好,但中国实体经济已出现明显的衰退趋势,不少业内人士感觉国内经济已处于下降周期。
1.工业企业利润加速下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685亿元,增幅仅为19.4%,较去年同期的37%大幅回落。出口更是受制于欧美经济衰退影响,已先行陷入困境。部分实体经济已集体步入寒冬。
2. 房地产市场即将进入“寒冬”
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我国大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国房景气指数”为101.78,比7月份回落0.58点,比去年同期回落2.70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三季度房地产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为96.4,比二季度回落22.0点。房地产开发商已用“需求消失”来描述他们的处境。
更为严重的是,房地产开发商已面临资金链条断裂的困难。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贷款从2005年15%的增速迅速降至8%,住房抵押贷款从25%降到10%。房地产开发商贷款压力测试显示,房价下跌30%的情况下,银行业2009年的利润可能出现负增长。房地产资金链一旦断裂,银行不良资产将会大幅度上升。
3.“信贷危机”的暴发对实体经济构成最直接的打击
为“保增长”,我国决策层已即时出台了“松货币政策”,但商业银行仍然面临“存款激增,贷款难放”的困局。原因是我国信贷增长正面临两个约束:银根约束与市场约束。一方面,尽管信贷额度放松,但处在经济下降周期时的银行放贷更为谨慎,银行普遍“惜贷”已构成新的“银根约束”;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悲观预期,投资和商贸活动大大放缓,企业新增信贷的需求明显降温,从而构成信贷增长的“市场约束”。
鉴于实体经济的衰退、信贷市场的萎缩。目前,国际投行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测也开始纷纷下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新一期报告中也下调了对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的预期;高盛已将中国2008年和2009年实际GDP增长预测从10.1%和9.5%分别下调至9.8%和8.7%;瑞银集团将中国2009年GDP同比增幅预估由原先的8.8%调降至8%;摩根斯坦利也调低了对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由原先的9%降为8.2%。中金公司称,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的数次周期性下滑过程中,经济增速至少连续三年下降。本轮周期2007年见顶,预期到2010年前难以见底。报告指出,表面上看,中国经济增速回落像在软着陆,但从出口、投资、企业利润及大宗商品需求来看,都出现硬着陆迹象。
构建金融危机向中国实体经济蔓延的三道“防火墙”
拯救危机不能靠市场,只能靠政府。在混合经济下,政府具有稳定宏观经济的职能。在这场金融风暴中,中国实体经济能否走好,取决于决策层能否即时构建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防火墙”。
1.第一道“防火墙”:调控政策要以防止实体经济下滑为主线
当前宏观调控面对的不再是增长与通胀的简单平衡,而是要关注世界性的难题:金融动荡向实体经济蔓延。防止实体经济滑坡已迫在眉睫,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必须共同发挥作用。
(1)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未来一年时间里,应该更大幅度地减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在经济处于下降周期,小幅度降息难以鼓励贷款,这已被中国历次经济运行周期所验证。建议在未来一年时间里,基准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分别下调81-135个基点以及27-81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下调350-550个基点。
(2)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立即在全国铺开增值税转型(不必等到2009年1月)。据专家测算,如果把增值税全面转型、个税起征点提升、红利税减免等一系列税收措施累积,将带动2000亿元-3000亿元以上的资金规模,这些资金再通过投资乘数作用,能有效拉动需求,可望将明年经济增速保持在9%左右。二是取消印花税。当初设计印花税的目的是要通过提高交易成本给股市降温,在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的今天,单边征收1%的印花税已失去调节市场的作用。目前的股市不是要降温,而是需要稳定信心。取消印花税能够从政策层面向市场发出稳定信心的信号。
(3)更加灵活的金融政策。一是鼓励国有央企和地方国有企业大股东增持股份,让其承担起社会责任。此方法能达到两个目的:其一,增强市场信心,对股市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其二,企业能达到投资目的。目前市价偏低,客观地说,企业在这个时候增持股份可能成为投资而非负担,当年瑞典基本收回了救市的全部成本,而芬兰甚至留下了不菲的盈余。
二是鼓励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回购股份。回购股份比大股东增持方法更为积极有效,它不仅能直接减少供给,平衡供求关系;而且注销的实施,会减少上市公司的股本,增厚收益。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现在行情低迷,股价又大幅度低于发行价,这个时候进行回购操作,事实上能为企业创造收益。
三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搞活金融产品。如成立中小企业的担保基金、促成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允许企业到市场上发行债券、实行信托贷款计划等。
2. 第二道“防火墙”:抓紧建立金融机构纾困方案
(1)成立金融机构纾困基金。将已出现财务困难的金融机构列入纾困名单。为防止挤兑,这批名单要严加保密。在紧急情况下,总理有权批准启动“纾困基金”,汲取美国的教训,以免在“倒奶还是杀牛”的无休止争论中延误救市的最佳时机。
(2)建立“快速纠偏机制”。监管当局根据资本充足率的高低,把银行划分为几种状况,据此采取不同的预防性监管措施,对银行风险和危机严加控制,以保证充足的资本需要。
(3)注资。注资是中国政府维持金融稳定行之有效的主要方式。当金融机构尤其是国家大型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困难时,政府要多管齐下进行注资,以维持银行体系的稳定。
(4)接管与并购。对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的金融机构,由金融监管部门对其实行接管,进行业务重整。通过并购,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债权债务由并购方承担。这样,既能保持金融服务的连续性,又可以保护客户利益。
(5)市场退出安排。银监会有权选择一家国家大型银行承担“过渡银行”职能,负责维持有问题银行的运营,同时检查、管理有问题银行的资产。“过渡银行”的存在,目的是使监管部门争取时间来安排即将破产银行的出售或合并。“过渡银行”的期限可定为2年,根据情况可以再延长1年。
3. 第三道“防火墙”:将部分外汇储备转换成亚洲债券,保证亚洲地区的贸易稳定
为了防止美元贬值祸及自身,中国可以主动向拥有大量美元外汇储备的亚洲国家发出意向——积极创建亚洲债券。这是亚洲国家参与救市的最现实的选择。
目前,多数亚洲国家的盈余都是以美元计价证券、票据和美国国债的方式持有。为了遏制美元疲软的影响,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泰国等外汇储备大国,可以按一定比例将其部分外汇储备集中在一起,配置于一篮子货币中,用于发行债券,促进亚洲地区的投资和贸易。亚洲债券可以在东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交易。其收益率应高于或相同于美国国债。
亚洲集合债券最大的好处是,将亚洲的盈余重新应用于亚洲的生产性资产。这将有利于亚洲地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在美国渡过金融危机的阶段,保持亚洲市场稳定。应该说,目前是创建亚洲债券的最佳时机,亚洲外汇储备大国都有着将本国资产保值增值的急切愿望。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