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救楼市的八大心病 地方政府救楼市之风鹊起,过节一般的热闹。但是,由开发商、一些地方政府官员、部分建设部官员和发改委官员主演的这场“草裙舞”表演,注定会以草裙脱落,白花花的屁股从遮盖物背后裸露出来而告终。
既得利益者的八块心病,靠他们自己是医治不了的。
今天晚上十点,中央电视台“新闻1+1”电话连线采访我(直播)。
我的回答直指地方政府的心病,由于时间短,回答比较简练,在这里补充如下,以更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一),地方政府救楼市未得到中央明确的表态支持,只能小心地进行,力度有限。而且,金融政策、土地政策、财税政策等,权力都在中央手中,地方政府难以出台有力度的救市政策——当然也不敢。地方政府的救市政策很多都是欺骗性的,比如,购房补贴1%,房价随便一跌就不止20%,看看深圳的情况吧,半年跌了多少?到现在还止不住跌。这些地方政府官员以为老百姓都是傻子吗?
倘若中央出台救楼市的政策,由于地方政府已经提前操作,也已违规,同时,这相当于“利好”因素提前被消化。如果中央反对出台救楼市政策,地方政府官员将面临背离宏观调控政策,挑衅中央权威的尴尬,和被问责的风险。
这是地方政府的第一大心病。
(二),我认为目前出台救楼市的政策非常不妥。因为,我国从2005年就出台调控政策,当时就认为房价已经太高,现在,在房价还没有调整的情况下就去救楼市,等于否定此前的调控政策,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将受到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也将受到损害。而且,存在严重泡沫的房价,仅仅肥了开发商、腐败官员等少数人的利益,却无情吞噬了广大民众的购买力——高房价对中国内需的拉动有着巨大的抑制作用。因此,尽管发改委官员散布中央救楼市的谣言,目前也还只能看作利益集团及其代言人自我安慰之举。
救楼市,出师无名,是地方政府的第二大心病。
(三),即使地方政府救楼市,也必然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房价由于连年上涨,已经远远超出了民众的实际购买力,这意味着实际消费能力的下降。
另一方面,最近几年,房地产投资迅猛增长,以北京为例,从2001年到2007年,北京市投资保持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过半的格局。2008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仍然高达49.8%。这意味着供应量的增大。
一降一增之间,意味着存在严重泡沫的楼市已经处于供大于求,供应过剩(相对民众实际购买力的严重的供应过剩)的状态。在这方面,深圳已经作出了表率。深圳过去的存量住房一般有两到三万套,而现在突破了六万套,所以,深圳房价跌幅这么深了依然止不住跌势。其他地方正在步入深圳的后尘。
这是地方政府的第三块心病。
(四),房价的下跌端倪已经露出,地方政府救市为热钱高位套现撤离提供了良机,热钱逃离后,房价必然步入漫漫不归路。地方政府救楼市,其实是自取灭亡。
这是地方政府救市的第四大心病。
(五),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人口结构的悄然变化,已经注定严重透支未来利润空间的楼市,将步入一个长达10年左右的低迷期。过去,房价之所以上涨,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前的多子女消费潮的推动。而现在,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人正成为市场的主体。
这意味着,房价的下跌绝非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完成。以小学生的数量变化为例,2007年与1996年相比,全国小学数量从64.6万所减少到32.01万所,减少一半还多!在校生从1996年的13615万人,下降到2007年的10564万人,减少3051万人。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由此可见。
房价的下跌是不可逆转的。未来的由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将面临着从双方父母手中继承两套房的机会,更多的住房将被推向市场。
这是地方政府的第五大心病。
(六),救楼市可能灭杀开发商。
这个观点可能让很多人一头雾水。楼市本来已经露出调整迹象,如果政府不救市,房价自然调整,调整动能释放后,房价就会步入另外一个周期。但现在,地方政府急切地救楼市,阻止房价下跌,将拖延调整动能释放的时间,而这一过程拖的时间越长,开发商的日子就越不好过,一些势力较弱的开发商死得越快。因此,地方政府救楼市也可能误杀与自己勾肩搭背的好伙伴好伴侣——开发商。
此乃地方政府第六大心病。
(七),民众财产缩水,尤其股票被套,使得民众的购买力被束缚,加之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民众要把积蓄的大部分资金用于填补公共产品缺位的空白,弥补社会保障缺位之苦,剩余的资金才能考虑买房问题。这意味着,支持房价上涨的动能正在被无情削弱。不仅如此,一旦房价下跌,由于股民大部分资金被套牢或损失惨痛,无力接盘,房价下跌过程中难以找到支撑点,跌速可能很快。
(八),救楼市危害民生,破坏稳定。
在房价没有调整的情况下就出台救楼市的政策,其实质是救助开发商等既得利益集团,同时,官员自己制造政绩,为今后的升迁之路创造条件。这种损害民生的做法,必然遭到民众的唾弃。
冒天下之大不韪救楼市,成为地方政府的第8大心病。
来源:焦点重庆房地产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