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相关
 
 
 ·尹中立:不能走房产投资老路 应完善住房保障


尹中立:不能走房产投资老路 应完善住房保障

 

如何应对当下的金融危机?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刺激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因为房地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10年前,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们启动了住房消费,使中国经济成功摆脱了出口减少的冲击。最近,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已经出台了数项刺激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很明显,政策取向似乎也有重新启动住房消费的意图。

但笔者认为,通过刺激房地产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的做法,会使我们的经济失衡——储蓄过剩而消费不足。我国在2001年之后出现的经济失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导致的。因此,我们不能再走老路。

10年前,我们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主要对策就是增加投资,途径有两条:一是政府用财政投资去搞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修高速公路;二是用住房制度改革推动住房消费与房地产投资。从表面看,这些措施十分有效,投资迅速增长,GDP很快进入快车道。但深入分析则发现,正是由于这些政策,使中国经济走向了失衡的轨道。

先从我国的高储蓄率分析。近年来居民储蓄占国内储蓄的比重从1998年的51%迅速下降到2004年的39.7%;企业的储蓄比重,则由1998年的35.84%上升到2004年的47.27%,政府的储蓄力在2004年占了13.06%。这说明,近年来我国储蓄率高的原因,不是由于居民储蓄率过高,而是因为企业和政府储蓄的迅速增长。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1998年开始的房改,让城市居民的住房消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以前的单位分房变为自己到市场去购买住房。1998年之后,居民为买房而产生的负债迅速增长。而在房改之前,商品房销售额占社会零售额的比例一直在6%左右,但房改之后,该比例迅速上升,到2003年上升到16%以上。

而与此同时,2001年后,我国企业的效益指标迅速提高,工业企业的税前销售净利润率从1998年的2.35%迅速上升到2003年的6%以上。之所以出现这样明显的差异,是因为中、上游 行业收益于房改,而下游的消费品行业的购买力受到住房消费的挤压。房地产价格的迅速上涨,也使得政府通过出让土地及从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征税得到的收入大幅度增加。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房价不断上涨的结果是企业和政府越来越有钱,而居民的储蓄比重迅速下降,就必然导致老百姓消费的减少,通过内需来实现经济自我循环的动力就越弱,中国经济出现失衡。

 

自2008年9月份以来,面对日益疲软的房地产市场,各地方政府都在出招刺激房地产市场,试图稳住房地产价格,从而使房地产投资不至大幅度滑落。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导致目前房地产市场困境的根本原因是需求不足,老百姓的购买力与房价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通过给房地产行业以各种优惠政策的方式刺激投资的话,短期效果不会好。

我们也应该承认,如果让市场自己调节,结果必然是房子降价,开发商利润大幅度减少甚至出现严重亏损,会影响其再投资的积极性。房地产投资的减少势必影响到房地产上游(包括钢铁、建材、玻璃等)及下游(家用电器、汽车、家具等行业)。

为此,我建议从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入手,确保投资增长与改善民生一箭双雕。此举既可以有效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又可以缓解当前部分群众住房难的问题。

此时政府通过财政适度参与住房分配还可以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是居民的收入差距减小。给低收入者住房补贴,不仅有利于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有利于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而且有利于扩大内需,消除中国经济的失衡状况。

建议在现有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置业担保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我国的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