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末广州的彩票潮 今天,彩票风行中国,然而,这种盛况并非现在独有,在清末,就曾掀起过中国历史上首次彩票风行的浪潮,并断断续续延至民国。
五彩世相 返彩率高达75% 清朝末年国贫民穷,5元就足够小老百姓一家子过一个月的生活了,为什么人们就愿意用5元买张彩票,把钱丢到水中呢?这场风行全国的彩票
狂潮是怎样回事呢? 首先,清政府带头办官彩,起了明确的肯定和示范效应,促使彩票业的全面兴盛。 其次,当时彩票商很舍得拿出钱来吸引博彩者,彩票的返彩率一般在60%到70%之间。而且,彩票公司在返还彩额的处理上很巧妙,大部分返彩金额放在末彩和头彩上,既鼓励了市井小民多多参与,也刺激了有钱人多买。 例如,1900年外商在上海设立的广益公司,每月发行彩票10000张,销售额50000元,彩票公司拿出其中的75%即37500元用于返还买彩人。按平均率计,每11张彩票,就有一次中彩机会,中奖基数大。而且,头彩的金额极重,达到10000元。 彩票商还对彩票进行分割,降低购买成本。比如,一张5元的彩票,被分割成10条来卖,每条仅售5角,许多穷人也买得起。 清末彩票的返彩形式,一般都是实实在在的现金,而不用物品特别是滞销商品来抵换。早期德国商人办的普益公司,曾经以两层洋楼作为头彩。 还有,在清末正式注册的彩票公司中,对作弊处罚很重。“奏办湖北签捐彩票”初办时,从广东招来两名摇号员,这两名摇号员舞弊,湖广总督张之洞下令当期彩票头彩停发,两名摇号员处死。浙江等省的彩票公司也因为舞弊而被撤销,于是,这些省份(经朝廷批准的全省性彩票公司每省一家)就不准再设立全省性彩票公司。 许多彩票公司为了表明自己公平,每次开彩都要登报声明,声明的内容包括中彩等级、中彩人姓名,而头彩,则连中奖者住址或工作单位也一起公布,以表明奖金确确实实被某地某人所得,有案可查。 上海同利彩票公司1901年在报纸上公布的第四期头彩名单就这样写道:“丹桂茶园任福林、金瑞宝,协生烟店陈姓女,洋人楷先生,致中和烛店王月卿,良济药房鸣岐医生,卖水果人吴锦昌,本地女客朱氏,洋货客赵德元,毕喇洋行,各得一条。” 而中头彩的人也不觉得姓名、身份被公开有什么不妥。有时,中彩人还会自己登报,感谢彩票公司让他发了财。显然,当时的人们还不那么怕露富
清末彩票潮的退去 清政府在彩票初创阶段,对其监管是极严格的,基本上控制住作弊的发生。但随着清朝统治最后10年权力衰微,已慢慢控制不了彩票的发行,彩票越出越多,形式也愈变愈奇。许多行业都有自己的彩票,连古玩业、出版界也不例外。最后连花会(妓女)彩票也出现了。中头彩者,可将当地小有名气的妓女娶为妻室;妓女自己购买此种彩票,中了大彩,可赎身从良。 彩票刚兴办时,大多数人对它将信将疑,但架不住广告的鼓动,邻里的哄传,防范之心松动,贪婪之念顿起。 后来,彩票令到人们近于疯狂,连道士也加入了彩民队伍,民众的生活和社会治安都受到了影响,以至人们说,大清天下,放眼望去三只鸟:鸽(彩票泛滥)、鸦(鸦片烟毒)、鹞(娼妓遍地)。 彩票的失控和泛滥引起各界的关注。1910年,在广州,身为广东省咨议局议员的陈炯明与其他议员一道议禁彩,几经讨论,决定用盐斤加价来弥补禁彩后所损失的收入。到1910年,清政府下令全国彩票一律禁绝,为期10年的中国第一次彩票热潮由此结束。 广州是1911年农历三月初一正式禁彩的,由两广总督张鸣岐下令,是日省城的山票、铺票公司一律关门。 进入民国,政府钳制羸弱,广州的赌商开始巧立名目,要求政府允其开设“有奖义会”,筹款救济灾民,其实只是铺票的变相称呼。 1915年,广东发生“乙卯大水灾”,广东巡按使李国筠以救济为名,招商承办铺票。承商麦竹寰以80万银元的年价,独得全省铺票承办权。于是,广州的彩票之风再次兴盛。1920年,陈炯明主政广东,下令禁彩。1923年滇桂军入粤后,广州又开彩。1928年陈济棠主粤后,彩风更甚。 1933年,国民政府为筹集发展航空筑路经费,发行了“航空公路建设奖券”。这种奖券,每年发行4次,每次50万张,每张售价计10元。每次发行所收的券款,50%由政府提出,另50%作为奖金,奖额为一等奖1张50万元,二等奖2张各10万元。这种奖券,扣去奖金,每年为政府增加了1000万元的收入。这个数目,占1933年国民政府出口税收入2200万元的45%。 到了民国后期,更是出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彩票,如“壮丁有奖义券”、“监狱公益券”等等。广州收藏家袁广平收藏了民国时期发行的最后一枚彩票“劳军奖券”(第二期)。该奖券1949年9月由“粤穗各界劳军运动委员会”发行,短短一个月内就发行了两期。“劳军奖券”的设计和印制与钱币相似,极为精美。第二期是10月5日开奖,但9天后,广州就解放了。
(责任编辑:彩博
联系QQ:1411768297
买彩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
|